“花儿文化与乡村振兴”全国学术论坛在“中国花儿之乡”岷县召开

发布时间: 2022-06-17

6月14日,由甘肃省民间文艺家协会、中共岷县委员会、岷县人民政府联合主办的“花儿文化与乡村振兴”全国学术论坛,在“中国花儿之乡”、“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民歌采录基地”定西市岷县召开。本次论坛旨在全面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非遗保护工作的重要指示批示精神,更好地传承保护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花儿”,探讨以优秀的民间文化助力乡村振兴。

论坛现场

甘肃省文联党组成员、副主席马青山出席论坛并讲话。

甘肃省文联党组成员、副主席马青山讲话

马青山指出,要通过理论研讨,积极探索如何更好保护、传承、发展包括“花儿”在内的民间文化,使其在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中发挥更大作用。并对今后的“花儿”研究提出了几点希望:进一步加强田野作业,进行更加广泛而深入的研究;进一步拓展研究思路、研究视角;进一步重视和加强人才培养。

甘肃省民协常务副主席杜芳主持论坛交流发言,并做论坛小结

本次论坛采用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进行,省外专家视频连线发言,本省学者现场交流。来自中央民族大学、中国人民大学、中国音乐学院、厦门大学、上海音乐学院、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央人民广播电台、西北民族大学、兰州文理学院、天水师范学院、兰州城市学院、甘肃省社科院等省内外多所高校和研究机构的专家学者,及甘肃、青海、宁夏等地的“花儿”研究者、非遗保护工作者共30余人参加了论坛。

论坛现场

本次论坛以“花儿文化与乡村振兴”为主题,与会的专家学者们围绕“花儿与乡村旅游产业的融合发展”、“花儿及花儿会与乡村社会治理”、“花儿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花儿文化实践者的队伍建设”等多个问题就各自的学术观点展开了热烈而深入的讨论。

省外专家视频连线发言

 中央民族大学教授、我国著名民俗学家陶立璠指出,“花儿”作为甘肃民间文化两大宝库之一,过去对“花儿”文化的保护,更侧重于对“花儿”文本的研究,希望今后对“花儿”文化的保护传承能够重视以下几个方面:一是要注重“花儿”文化传承的生态保护,要把“花儿”文化与乡村振兴联系起来;二是文化空间是“花儿”传承的依托所在,传统的演唱时间和地点是不能变化的,花儿演唱的生态要得到完整的保护,要使其成为民众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要加强对“花儿”传承群体的关注与保护;三是避免“花儿”过度表演化,避免文化保护政绩化;四是要认识到田野调查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要性,建议编纂甘肃地方“花儿”名录,以保护传承“花儿”文化。

中国民协顾问、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苑利从非遗保护的角度,以非遗保护的方法论阐述了作为西北地区地域标志性文化的“花儿”的价值以及保护方法,特别强调了非遗的活态传承,同时提出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一种非常好的社会治理方式,要重视“花儿”的社会价值,以推动社会发展。

中国民协副主席、中央民族大学教授林继富提出,要聚焦“花儿”系统传承、助力多民族共同富裕。林继富分析了合理利用“花儿”资源,促进多民族共同富裕的可行性和方法,建议挖掘 “花儿”多民族共同生活基因,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助力多民族共同富裕。同时提出了“花儿”系统传承的有效路径,一是尊重“花儿”基本内涵,弘扬当代价值;二是内部与外部融合,拓展“花儿”系统性传承;三是坚持整体立场,建设“花儿”动态传承机制。

 兰州文理学院教授徐凤指出,非物质文化遗产与产业的融合发展分为内部产业化和项目之间产业化两个途径,“花儿”作为传统音乐,具有间接性和潜在性特点,在研究、认识、利用方面应根据其文学性、音乐性、民俗性三个方面的属性,与乡村旅游产业进行融合发展,提出以下几点建议:一是要突出“花儿”流传地地方文化特色;二是要重视花儿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提供非遗保护、生态保护、产业化平台;三是要重视与“花儿”相关的非遗产品的网络传播与销售,保持良好的文化生态;四是以“花儿会”为契机,打造其他非遗生产性保护产业链;五是要重视“花儿”文创产品的开发与利用。

本省学者现场发言

中国民协民间音乐专业委员会主任、中央人民广播电台高级编辑朱智忠指出,原生态音乐与旅游业同生同长,原生态音乐是文旅产业最重要的文化标识,同时也是文化产业的金山银山。“花儿”是人类宝贵的生态歌种,在新媒体时代要重视原生态音乐“花儿”的传播与传承,探索“花儿”与产业的融合发展,建立“花儿”歌种的国际表达,在传播中保护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甘肃省非遗保护中心副研究馆员高莉花介绍了全国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的概况,阐述了“花儿”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的思路和措施,提出建立并不断完善“花儿”保护区建设发展规划的意见,强调要坚持以人为本,建设“花儿”文化传承点,对“花儿”文化进行整体性保护,推动文化生态保护区协调发展。

青海师范大学副教授许四辈从“花儿”言说、演唱的文化空间,阐述了“花儿”之于乡村振兴的有利因素。认为在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过程中,对“花儿”文化元素的挖掘利用能助推农村产业发展、培育文明乡风、建设宜居生态环境、有效实现乡村治理。

甘肃省民协理事、甘肃省社科院副研究员戚晓萍指出,甘肃“花儿”文化资源丰富,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中,具备发展四级推进式文化赋能模式的条件,对甘肃“花儿”流行区如何以“花儿”文化赋能乡村振兴提出两点建议:一是以“花儿”文化赋能乡村文化振兴;二是以乡村文化振兴引领乡村全面振兴。

作为新时代“三农”工作的总抓手,乡村振兴战略是满足广大农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求,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大历史任务。传承、发展、提升农耕文明,走乡村文化兴盛之路,是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内容之一。“花儿”是西北民间文化符号,也是我省为数不多的“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之一,流行于甘、青、宁、新四省(区),传唱于汉、回、土、撒拉、东乡、保安、藏、裕固、蒙古等9个民族,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中理应发挥其积极作用。本次论坛希望通过理论研讨,探讨“花儿”文化助力西部乡村振兴的学理依据及合理的实践路径、方法。

参加论坛的除了德高望重的老专家和活跃在当下“花儿”研究领域的中年学者外,还有不少卓有实力的新生力量,他们以新的视角来审视传统文化,给“花儿”学研究注入了新的活力,这成为本次论坛的一大亮点。

6月15日,与会专家学者进行了“二郎山花儿会”田野考察,实地调研了岷县“花儿会”及“花儿”歌手的保护、传承现状。

参会专家合影

 

供稿:甘肃省民间文艺家协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