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登渤:努力做甘肃优秀文化的传播者

发布时间: 2022-06-30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文联十一大、中国作协十大开幕式的讲话中强调,“文化兴则国家兴,文化强则民族强。”希望广大文艺工作者“以文弘业、以文培元,以文立心、以文铸魂,把文艺创造写到民族复兴的历史上、写在人民奋斗的征程中。”
在当代甘肃文化艺术领域,王登渤正是这样一位几十年如一日深入探源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根脉,弘扬传统文化精髓,并结合甘肃本土文化进行创新性发展和创造性转化的铸魂者和弘业者,也是一位致力于以多种方式和渠道挖掘和传播甘肃优秀文化的耕耘者。
王登渤,祖籍山东蓬莱,其父母响应国家支援大西北的号召,迁居至文脉深厚的武威市。齐鲁文化的源远流长与凉州文化的厚实包容,在他身上融合沉淀为“文以载道”的强烈责任感和使命感。1990年王登渤顺利毕业于兰州大学中文系,在校期间他利用各种时间如饥似渴地阅览古今经典和现当代学人名著,其本科毕业论文就长达六万余字,手稿至今还在兰州大学档案馆的“学霸”笔记展览中展出。从那时起,他已逐渐形成了自己独立的研究路径和学术追求,为日后成为一名优秀的文化传播者、文艺创作者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参加工作以后,王登渤始终坚持阅读和创作,涉及党史、历史、哲学、文学、艺术等多个领域,特别关注西部文艺、传统戏曲、本土文化的研究,对甘肃民间戏剧提炼开掘和甘肃文艺发展脉络的梳理都做出了积极贡献,出版了学术专著《失传元杂剧本事考说》,参与编写《中国西部文学史》、《甘肃文艺五十年》等书籍,发表论文数十篇。与此同时,王登渤始终坚持人民立场,不断书写生生不息的人民史诗,在戏剧舞台创作方面成果斐然,他参与创作的话剧《马背菩提》、歌剧《牡丹月里来》、秦腔《飞将军李广》、《上南梁》等,都是以甘肃历史事件和英雄人物为主题,尤其注重将甘肃历史事件放在历史长河和时代背景中来挖掘塑造,先后获得了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文化部“文华奖”、全国少数民族戏剧“孔雀奖”、“中国人口文化奖”、“中国秦腔艺术节奖”和甘肃省“敦煌文艺奖”等诸多奖项。
在挖掘和推广甘肃文化方面,王登渤凭借其深厚的历史和哲学素养,不仅创作了大量甘肃题材的文艺作品,而且他能够站在全国和国际视野下来考察甘肃历史文化的巨大价值,能够挖掘提炼出甘肃文化背后所蕴含的精神价值和精神脉络,真正通过自己的文艺创作为民族复兴汇聚磅礴力量。为了以更多、更丰富、更符合时代潮流、更受当代观众欢迎的方式来弘扬传播甘肃历史文化和时代精神,王登渤的文艺创作之路也愈走愈宽,从文学著作到舞台艺术,从影视剧创作到沉浸戏剧等新艺术形式,以文艺“矩阵”的方式不断扩大影响力和传播力,成为真正的多面手和引领者。他创作的长篇小说《日落莫高窟》以发生在敦煌的一段传奇故事为原型,讲述了民国动荡时期人们对敦煌文化的守护和呵护,生动传播了习近平总书记提倡的“莫高精神”。他创作的舞剧《问道崆峒》以始祖文明为源头,运用浪漫主义手法赋予八卦符号以生命,让这些承载不同命运指向的人物经过戏剧性地故事推动,最终成长至中国思想“天人合一”的最高境界。这种思想与形式上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在传统舞台剧领域不失为一次大胆且超越的尝试。
近年来,王登渤将主要精力投入纪录片创作,他担任撰稿的多部大型人文历史纪录片在央视、湖南卫视等平台播出后,产生了巨大的传播效应。其中纪录片《金城兰州》《河西走廊之嘉峪关》《梦幻凉州》都是备受好评的纪录片《河西走廊》的纵深系列,以及关于西藏纳入中原王朝版图的纪录片《凉州会盟》,都在思想性、艺术性和观赏性上达到了较好的统一。这几部纪录片紧扣总书记关于“两个结合”的论述,做到古今联通、一脉相承,让人们看到中华精神一以贯之的荡气回肠,以及在“一带一路”大背景下,古老甘肃焕发的蓬勃朝气。在一些全国题材的重大作品中,他也“植入”了大量甘肃元素,比如纪录片领域的恢弘巨制《中国》,他就将“关陇”和“敦煌”在两集中进行了强化和凸显,《中国》第二季的拍摄选址地也有较大篇幅放在甘肃张掖。他创作的纪录片《岳麓书院》,虽然不是甘肃题材,但其中左宗棠、谭嗣同都与甘肃有诸多关联,而且能够置于中国思想发展史来考察,凸显了题材的价值和当代意义。王登渤选择用纪录片的方式,讲好中国故事和甘肃故事,对增强文化自信,坚定中国道路,理解中国智慧,都发挥了重要作用。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创新对于文艺创作的重要意义,王登渤在创作道路上也十分注重自我突破和时代气息,为纪念经典舞剧《丝路花雨》创演40周年,他选择用情景剧的形式再现该剧的创排经历,展现了老一辈艺术家孜孜不倦的工匠精神和新一代艺术家传承创新的开拓精神,这种将创演故事与舞剧片段无缝衔接的创新形式极大延伸了舞台艺术的想象空间,入围了中国电视文艺星光奖。此外,王登渤还参与了全国首个移动沉浸式演出《乐动敦煌》和大型灯光秀《大有兰州》的创作,这些作品运用现代声光电技术,传播了敦煌文化和黄河文化,并带给观众全新的视听体验。
文艺创作是艰辛的创造性工作,练就高超艺术水平非朝夕之功。“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王登渤在文艺创作的道路上三十余年如一日,白天为甘肃文艺事业上下求索、反复奔波,晚上为创作文艺佳作而青灯相伴、挑灯鏖战。从二十余岁开始,他经常每天都只休息四五个小时,将时间奉献给甘肃文艺事业,投入到文艺创作,如一名勤奋的工匠,以匠心成就事业、以创新成就佳作,成为当代文艺创作的重要标识和甘肃文艺领域的重要收获。王登渤将青春的理想融入新时代社会主义文艺建设,并用自己的如椽巨笔奋力书写这伟大时代,书写新时代新甘肃的新荣光。(编辑:何征,责任编辑:赵博民、刘英)
 
来源:新甘肃